好家风伴我成长

来源: 浏览:3735 发布日期:06-27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习近平总书记202268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风”一词常常被用来描述一个家庭的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这些传统和规范往往代代相传,成为家族的标志和精神支柱。让我们来听听商高家长在培养孩子优良习惯和优秀品质途中的善美家风故事吧。

朱夏雨和父亲

母亲的特殊“嗜好”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贫困农村,由于受到家庭条件及短缺经济时代的影响,母亲在幼年成长阶段吃了许多苦,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因此衍生出她自幼对生活“节俭”的习惯。可以说这一习惯对母亲影响太深刻了,甚至铭刻到骨子里,以致终其一生不肯改变,亲友们戏称为母亲的一大“嗜好”!

母亲的节俭主要表现在生活上,她常教育我们说,“工作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要向低标准看齐”。她不仅是这样说的,她穷其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艰难的求学路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据外婆在世时讲,母亲在其姊妹中排行老大,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改变贫穷家庭面貌,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负,通过自己奋发图强的努力,考上了西安幼师,第一次到西安求学是由外爷送去的。三年里,为了节约路费,母亲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伸手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期间生活费主要靠学校每月五元钱的困难补助。加之国家五十年代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期,城市基建遍地开花,到处在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母亲就借假期参加到基建劳动中去,给工地上搬砖,一天紧张劳动下来,工地上管吃管喝,另外还能给发五角钱工钱。就这样母亲在西安三年求学,不仅未花家里一分钱,而且将劳动所得给家里弟妹买鞋袜寄回。这就是母亲三年的求学历程。

.节约每一粒粮食

母亲的另一个习惯是从不抛弃剩饭。不论是困难时期,还是放在现在的小康社会,社会再变,生活水平再高,她始终坚持这一习惯,终生不变。平常家庭所剩饭菜,她一律不准倒掉,谁敢违反她就和谁急,甚至不惜翻脸。对于剩饭剩菜,第二顿热后再吃。她不要求儿孙们一定吃,但她自己肯定是带头先吃。就这样儿女们看不下去了,也帮着吃,吃着吃着就习惯了。每逢家庭在外聚会或在外赴宴,桌上所剩饭菜,母亲都要亲自打包拿回,有时看到所带回的饭菜实在吃不成了,她宁可送给邻里喂鸡喂狗,都不许把饭菜倒掉。她常指着我们说,你们这代人没经历过困难时期,五十年代人们没啥吃,饿急了人们连树皮、树叶、草根都吃。她对现在的生活是十分满足了,但是切记绝不能浪费。

.从不乱花一分钱

在母亲身上体现的另一个可贵品质是从不乱花一分钱。她常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母亲是端公家碗的人民教师,我随母亲生活了近六十个春秋,从未见母亲给自己买过化妆品或头饰之类,也从未见过母亲在集市小摊上吃过小吃,半截木梳都变成古董了她仍舍不得丢弃。在母亲晚年退休后,儿孙们为了尽点孝心,每逢节假日外出,看到心仪的老年服装,免不了给老人家捎一件。可每当喜气洋洋送到她手上时,不是获得表扬,而是收获埋怨。她总说,自己穿的好好的,需要时看上啥买啥,不需要儿孙花额外的钱。并规定,以后要给她买衣物,需要经过她同意。

尽管母亲一生对待生活克勤克俭,对待自己近乎到了苛刻、让儿女难以理喻的程度,但母亲仍不失是一位明事理、重情谊、深明大义之人。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每逢乞丐上门乞讨,母亲从不空过,多少都要施舍点,并教育我们,对待乞丐要有怜悯之心,如果经济可以,谁愿上门乞讨呀!在处理邻里关系方面母亲更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论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积极参与,并及时送去礼金。就连远方亲戚看望她走时,她都要送上路费,不让亲戚因看她而经济上受吃亏。另外,在花钱方面,她并不是一味的抠,她该出手时就出手,如儿女买房时,她尽可能大力支持。尽管因退休较早,退休金并不高,但在孙辈考上了大学,她奖励的金额最高!亲友们最终的评价是,母亲一生节俭的结果是唯独亏了自己,而幸福了亲友!

母亲老了,今年已八十有五,但仍精神矍铄,豁达开朗,这是我们晚辈的福气,她一生艰苦奋斗,永不言败,乐善好施,待人以宽,律己之严的高贵品质,将在我们家族中代代相传,永不泯灭。

刘育森一家

我的家风故事

回首往事,我家的家风可谓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温馨的家庭中,孩子感到了爱与关怀,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关于我家的故事。

首先,我家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从小,我就教导孩子要有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教导他要诚实守信,要尊重他人,要有责任感。每当他犯错时,我们从不严厉惩罚,而是耐心地与他沟通,让他明白错在哪里,并引导他找到正确的改正方法。这种温和而又严谨的教育方式,让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也培养了他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我家崇尚知识和学习。我一直鼓励他追求知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常给他买书,带他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让他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们也时常与他分享读书心得和思考,启发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家庭中,学习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他对知识充满了热情,也激发了他追求卓越的动力。

另外,我家非常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尊重。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所见所闻。在这个温馨的时刻,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倾听彼此的心声。我们总是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且认真倾听。这种开放的沟通方式,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密。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也是我们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大事小事,我们都会尊重彼此的意见和决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让他学会了理解和包容他人,也培养了他与人相处的能力。

最后,我家重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教育他要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经常参与慈善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和老人。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幸福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也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意识,让他明白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也培养了他乐于助人的品质。

我的家风故事,是一幅幅美好的画卷,记录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家庭中,孩子感受到了爱与关怀,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让孩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培养了他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相信他也将继续传承这份家风,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与关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相信,在这个温馨的家庭中,孩子将继续成长,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父母的好学、善良、勤劳、自律等优秀品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引着孩子们。这,就是家教,是家庭的力量,是孩子们起跑的成长的地方。这,就是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言的嘱托、无痕的传承,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正能量教育。我校一直致力于家校多渠道合作育人,家与校,道相同、心相通、力相聚、情相融,家校携手同行,为学生全面成长不断增效赋能!

上一篇:栖霞鸣九皋,龙山绽芳华 下一篇:观天下时事动态,听龙山少年“新”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