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赋能,乡土不“土”——商州区高级中学举办“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导读讲座

来源: 浏览:592 发布日期:03-22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策略,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推进我校“卓越课堂”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备课组“一日一研”和“三备三研”的教研活动,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20241126日,我校高一年级成功举办了“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导读讲座。活动由教务处蒋相平主任统筹安排,赵雪老师主持,黄艳老师主讲。

   《乡土中国》是什么?《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它是根据社会学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作为教育部指定的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必读书目,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高中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我们应该怎样读?黄艳老师进行了“回眸乡土知来处,在这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的专题讲座 ,指导学生应该怎样读《乡土中国》。她为我们介绍了费孝通,讲述了全书的结构和阅读方法,具体而详实地分享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三篇文章的阅读感悟。《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

    蒋相平主任作结蒋相平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他强调“乡土文化”是熔铸于中华血脉的基本因子,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记忆。我们对于中国优秀的乡土文化的理解、品读、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从而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

    冬雪美如斯,正是读书时。本次整本书阅读指导活动的过程,学生都能认真聆听,勤做笔记,展现了龙山学子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学生们也再一次体验到了原来语文并不只是课本,它更是生活,是文化。“语”时俱进履实地,“研”无止境方致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唯有深耕细研,方可赋能成长。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教研生态,为打造“一日一研”卓越课堂不断努力,在教育教学的变革之路上,砥砺前行再出发。END

上一篇: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来我校调研 下一篇:热烈祝贺龙山少年在陕西省第八届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斩获四项荣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