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时事,悟天下。每周五的《新闻周刊》活动,架起一座龙山少年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谈笑之间,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笔酣墨饱,少年“新”声呼之欲出。我们倾听时代的呼吸,关心每一个角落的新闻热点。我们以年轻人的视角,解读着这个复杂多彩的世界。
“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
无论是供暖能源强调清洁网购、包装转型、低碳还是各地政府推动公共领域用车新能源化,这都说明全社会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领域的决心。越是在冬天,在保证温暖的同时,多为低碳环保付出一些行动,等到春天,相信也会迎来更多的绿色和生机。
高二(2)班 刘涵鹭
觅共生之道,绽万古长青
从“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的人文理念,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隽语箴言。几千年岁月流转,风起云涌,吾辈青年自当溯古,回归自然、感应自然,瞻今,开源节流、守正创新,觅共生之道,绽万古长青。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尊崇自然,敬重自然,共生之道,氤氲其中。
当蔚蓝的天空被漫无边界的黑雾笼罩,清澈的河水再也无法照出天光云影,一片片树林轰然倒塌,这仅仅是自然的损失吗?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扇翅膀,德州的一场龙卷风已被悄悄提上“日程”。且看酸雨阵阵落下,腐蚀城市中的一切,疾病席卷而来时,且看洪水冲毁村庄,破坏数以千计的家园,处处危机时,人类是否应该为自己对自然所做的一切而后悔、沉思呢?自然需要被尊重。唯有尊重自然,人与环境才能和谐发展,世界才更加进步。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恰如其分,收放自如,共生之道,充溢其中。
《吕氏春秋》有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罩让侍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在我国东北,有一座因煤炭建立起来的城市,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荣获中国“煤电之都”的称号,然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过度开发,阜新的煤炭资源已被开采殆尽,被国家评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由此观之,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师古不泥古,创新不停步,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共生之道,饱含其中。
如大潮奔涌,如细雨润泽,创新要素正流淌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中国大地上。“绿色过冬”使得“蓝天”与“温暖”二者兼得。乌审旗家家户户的“小冰箱”,科右前旗的废弃秸秆,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快递驿站边的回收箱,海边收集塑料垃圾的渔民,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无一不彰显世间温情。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应当紧随时代步伐。惟其只争朝夕,方得共生之道;惟其敢为人先,才能书写新篇;惟其奋楫争先,方能化茧成蝶。
汉水迢迢,漫江碧透,澄澈北去;节彼乌蒙,绿海再生,珍禽重归;西子湖畔,风和景明,天朗气清;秦岭山麓,青山盘绕,草木葱茏;共生共处,千秋已过,山川长青。
高二(2)班 惠思涵
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
“万物各得其何而生,各得其阳而成。”长城万里,守的是锦绣河山;青山不改,护的是万家灯火。碧水蓝天,人与自然,是蔚蓝星球上的相伴相生,是灵魂与山川的低语共鸣。当阴霾占据昔日的蓝天,当湖水不再“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人类又该如何守护自己的家园,静守一方天心月明?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踏风浪而来,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在朗朗晴空与夜幕星河的斗转星移间,大自然用一捧捧金黄的稻粒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凭借着肥沃的土壤,我们孕育出横亘千年的文明;凭借着寥廓江天的湖光山色,我们也谱写出浓墨重彩的诗篇。而今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迭起,垃圾污染,、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们能否守住王维所醉心的辋川图景,苏轼所感叹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浙江安吉村落石碑上镌刻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号召,彰显出我们信念的坚定;冬日清洁供暖的良苦用心,引领我们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毛乌素沙漠变绿洲的传奇故事,还将在这片大地上继续书写。
履践致远,臻于至善,举民生之力,戮力同心寻共存之道。“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与自然共存,不仅是世界的、国家的追求,更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积小流以成江海,庸常之中也能微茫不朽。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扎根荒漠,植树治沙,三代不息,铸就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修复师郭陶然三五年间,在高楼林立的上海郊区造一座“荒野”,城中寻野花,再造小溪流,涵养了300多个物种群落;俞志明与其团队三十余年间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寻找合适粘土,日夜间探索最终研得“改性粘土”技术,被誉为为“赤潮灭火器”。如你所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共建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
江河奔流,日月经天,使命在我肩,以责任担当绘就山水画卷。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的担当,是守护生态的铮铮诺言。一约既定,万山无阻。“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抒而田,而明年无兽。”遵循自然规律,笃行慎思,实干兴邦。新能源电车正以崭新的面貌接过汽车的接力棒;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技术也在不断落实与完善;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畔,十年“禁渔”让绵延万里的长江重寻生机活力。头顶着同一片穹顶,同呼吸,共命运,倡环境保护,共赏春色满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与自然的共存之道,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一步一个脚印走好生态环保之路,静待春和景明的未来到来。
鲁迅先生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每周《新闻周刊》便是同学们立足龙山,放眼天下的原点,希望他们海纳世间万物,不断汲取养分,早日成为一个“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的新时代龙山少年!
上一篇:好家风伴我成长 下一篇:文化润人心,凝心筑班魂——商州区高级中学举办首届班级文化展示节